华南深圳总公司: 400-800-6718

业务经理:180-5728-3715 何先生

华中武汉分公司:180-5728-3715 何工

首页 > 非标成功案例

真的很难?「社会加速」这个理论小田心帮你搞清楚了!

时间: 2023-11-13 06:18:32   来源:米乐app下载安装小罗

  暑期即将过半,小伙伴们有没有感到焦虑呢,没关系,坦然接受焦虑,我们就能成为焦虑的主人,小田心一直都在哦,本周继续带领大家学习

  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加速社会”,仿佛一切都按下了倍速键。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我们该如何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又该怎么样看待它对新闻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社会加速」的相关知识,寻求答案吧!该理论是最近几年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大家记得收藏哦。(内容较难,但相信只要大家静下心去看,还是能拿下的!)

  将“加速”及“速度”放在当代西方思想的系谱学上来进行观察,它可以溯源到马克思关于“以时间消灭空间”的论断,以及齐美尔的现代生活方式论述,而维希留在20世纪70-80年代关于速度学的著述将“速度”上升到社会理论的高度。正是在承接维希留的思想基础上,速度理论、社会加速理论、加速主义等思潮成为一个显在的理论现象,并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理论光谱。

  2005年,罗萨的著作《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在德国出版。2008年,其英文精简版收入了《高速社会:社会加速、权力与现代性》一书中。2013年,这本书的英译本出版,2015年中译本出版。2018年,另一本罗萨著作《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文版出版,这本书可以看作“加速”一书的续集。随后,罗萨以“共鸣”理论开启了新的学术篇章,2016年以德文出版了《共鸣:世界关系社会学》。如果说“加速”是罗萨为晚期现代性捕捉的病症,“新异化”是这一病症的症候,那么“共鸣”就是他开出的治疗方案。

  所谓加速,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数量的增长(逻辑上,等同于某一数量所耗用的时间的减少)”。社会加速并非单一的过程,而是包括三个维度:科技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速。社会加速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经济、文化、结构。结果,社会加速导致了空间、物、行动、时间和自我等五种异化形式。结果,社会加速导致了空间、物、行动、时间和自我等五种异化形式。而罗萨认为解决异化的措施就是追求“共鸣”的社会关系。

  科学技术的加速是罗萨社会加速理论中社会加速的第一种面向。罗萨认为,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了生产的速度,从而使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科学技术的加速表现在运输系统、通讯系统和生产系统三个方面:首先,运输系统的加速改变了人们与空间的关系;其次,通讯系统的加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生产系统的加速改变了人们与物品的关系。科技的加速对于社会现实影响巨大,尤其是改变了社会生活的空间与时间的知觉与组织,运输系统的加速与通信技术的加速最终会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罗萨社会加速理论中社会加速的第二种面向是社会变迁的加速,即由科技加速所导致的社会中所有事物以及信息的时效性逐渐变短。社会变迁的加速具体表现在时尚流行、生活方式、职业关系和家庭结构等的变迁。现当代的社会制度与结构在短时间内会发生很大的变动,社会中所有事物的时效性越来越短,人们关注的信息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比如现在微博热榜的实时热点每分钟更新一次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罗萨社会加速理论中社会加速的第三种面向是生活节奏的加速,即在每个时间单位内行为事件与体验事件的数量慢慢的变多,人们就需要在更少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随着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复杂化程度的不断升高,社会规范性的要求也慢慢变得严格,要求人们要有更为详细具体的时间规划,社会的有序运行就是靠约束人们的物理时间来完成的。当人们感到时间越来越匮乏的时候,其生命时间体验会感觉到加速的发展过程,生活节奏慢慢的变快,能明显地体会到“时间飞逝”的感觉。

  这大概与现代人的普遍生活体验是相合的。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如果科技加速使得人们移动得更快,那么不是应该省下大量的时间吗?人们的生活节奏不应该更慢、更悠闲吗?罗萨引入了“增长”(growth)的概念加以解释,当社会增长超过科技加速的时候,社会个体的时间压力不减反增。可以做一个浅显的延伸:一个社会在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增长,一方面来自科技的加速。另一方面来自人的实践的加速。因此,“只有当科技加速和时间稀缺性增加(生活节奏加速)两者同时发生时,一个社会才成为‘加速社会’,也就是说,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加速的速度”。

  罗萨对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中社会加速三个范畴的分析,基本覆盖了社会加速现象中所有的方面,这三个加速面向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加速现象。通过一系列分析在不同的社会加速范畴中,速度所反映出来表现形式和运作机制,能够准确的看出加速的时间循环带来了强有力的社会冲击。科学技术的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意味着人们进入新的社会构建当中,新的规则还没确定下来就会被更新的所取代。

  现代社会到底是怎样走入加速发展的模式,罗萨从竞争逻辑、世俗文化观念、封闭循环三个方面做了考究。

  首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的竞争逻辑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加速的肇因之一。整体看来,人类社会的竞争逻辑渗透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经济发展、财富分配还是个人生活等领域,竞争的张力都促使人们去提升效率、节约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竞争优势,即“效率”成为竞争逻辑主导下能够衡量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人成败的标的。大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宏观较量,小到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身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微观指标,都是在竞争逻辑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于是“竞争力”的高低就成为现代社会裁决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与个人成就大小的标尺,也唯有通过加速,才能提升“竞争力”。

  其次,现代社会物质化的文化观念也是社会加速的推动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忙碌和焦虑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不幸福状态,而这种不幸福的实质是人们受困于世俗生活中的“加速观念”。具体而言,人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既要建立在一定物质水平基础之上,又要建立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满足感上,于是人们的幸福生活实际上就异化为“丰富的生活”,即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被降低为对物质财富和生活体验占有的多寡上,“幸福”这一本身内涵丰富的词语就变成了单一的并能被量化的指标。因此,“丰富的生活”就自然成为“幸福的生活”的代名词。然而受制于人的生理寿命有限性的这一现实,人们所能体验到的新事物总是会少于社会所提供给人们的选择,每一个体所能完成的事务也会因社会加速而慢于新事物的上涨的速度,这样一来,主动的加速生活步调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选择。

  最后,现代社会的封闭循环正在慢慢地成为社会加速发展的自驱力。如果说现代社会的竞争逻辑以及世俗文化观念是推动社会加速的外部驱动机制,那么现代社会的封闭循环就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加速的内部驱动力。在竞争逻辑和文化观念的媾和下,加速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了一维的排他性特质,社会恒速和减速被系统性地剔除,人的自我与主体被放置于“滑坡”的境地,即一旦人们处于维持现状的地位,实质上就等于不断落后于他人。加速社会封闭式循环的实质就体现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人的自我发展这二者的加速状态是以相反的方式呈现出对立性的链接,人的能动性无法在这一循环中得以拓展与发挥,人在面对快速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实践形式、人与人之间沟通模式等现实情境时不得不以被动的状态去表达和反馈,人成了滚筒洗衣机中的被洗之物,而不是掌握开关的主导者。

  将加速与异化的辩证关系进行系统探索,从而为批判理论在加速主义情境下注入活力,这是罗萨突出的理论贡献。社会加速究竟带来了何种异化?在解决此项问题之前先要把握罗萨对“异化”概念的特殊理解。异化的概念在罗萨这里是探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桥梁。异化是幸福的对立面,是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关系的全面崩塌。而为了进一步阐明社会加速的异化后果,他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

  第一,空间异化。人类本身作为生物性和物理性的存在,先天占有部分社会空间,然而在社会加速的背景下,社会关系的亲密性与物理空间的距离感产生脱节,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以物理距离的远近为主要凭据,空间位置的重要性退居其次。在现代社会中,迁居生活已经逐步成为生活常态。但是不断的迁居导致人类对于特定空间认同感的消失,于是人类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土文化不断被侵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由此而来,即社会加速通过造就大量的流动性使得人们和习以为常的物理空间出现认知的断裂。也即这种与感知和感情割裂开来的空间坐标将人异化为仅仅是表征地理方位的符号,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消失了。

  第二,物界异化。物界一词在社会加速理论的语境下被罗萨用来代指人们所生产的和消费的产品,物界异化也就是人与生产相异化,以及人与消费相异化的统称。一方面,随着时下人们对于产品的不断使用与依赖,人的自我不断地被扩展到物界之中,物界成为人们的栖息地,人们与物界产生关系的主要方式变成了相互融合,那么异化状态就会随之产生。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加速面前不断面对新型事物的冲击,人的主观能动性被逐渐消弭,人们不得不被动地去习得新产品的操作方式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加速变迁。人不再是物界的主动的创造者与掌管者,在加速逻辑面前,人反倒成了物界的被动追随者,人类对于传统物界的熟悉感被剥夺,人与物界的异化状态就随之产生。

  第三,行动异化。在竞争逻辑牵引下的加速社会,不断压缩着人们对空间、对物的体验时间,人们的行动不再是为了去做真正想做和喜欢做的事情,而是不得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后现代当中的主体倾向于‘遗忘’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所有人都被‘要事清单’的工作支配着,都在从事可以立即获得满足的消费活动(比如购物或看电视),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对某些事物的本真的、珍惜的感觉。”也就是说,人在行动过程中所能体现的丰富的多维性被异化为单一的目的性。

  第四,时间异化。在现代加速社会中,“去感官化”的单一状态愈发成为人类生活模式的主导,罗萨谈到人们在看电视、上网或者玩游戏时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器官,缺乏对其他感觉器官的调动,因此留存的记忆也愈发浅薄。与此同时,上述这些活动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也是“去背景化”的,它们不再与人的生命历程发生必然的内在关联,这些行为本身是可以被替代的,它们无法与自我的内在体验进行相对有效的“共鸣”,于是人们在时间中所经历的各种体验不再是构成自我的方式,而仅仅沦落为有短暂刺激性的孤立片段,人们的总体记忆也就越来越淡薄。

  第五,自我异化。在社会加速的背景下,人们与时空、物界产生异化对立,人们的行为有了异化的特质,那么人的自我也就丧失了绝对的主体性,开始滑向自我异化的深渊。自我异化的实质是人与自身吸收世界的能力产生了异化,而不是与真实的内在本质发生异化。社会的不断加速使得人的主体性与时空、物界、行为割裂开来,人们的经历无法整合为自己的经验与行动,慢慢的出现对于“自我”本身的不断消耗。最终人们会因为社会的不断加速而感到孤立无援、无所适从,人们离真正的幸福生活就会慢慢的远。

  罗萨认为解决新异化的措施就是追求“共鸣”的社会关系,“‘共鸣’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声音之间相互回应”,“共鸣关系”指的是主体与世界之间以各自的方式来产生相互呼应的关系。异化与共鸣是两个辩证的社会特质,异化是“无关系的关系”,而共鸣是“有关系的关系”,也就是说主体自身的生存节奏与社会加速的节奏是同步的。罗萨认为,人们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加速理论中的共鸣节奏,自身的节奏与社会加速节奏相协调,进而与世界之间产生共鸣。由此,罗萨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步入人类午夜的最后三秒,“加速成为现代性的核心。”对于新闻业而言,互联网等通讯技术发展消弭了时间间隔,信息传播呈现出瞬时到达的速度特征。时间作为新闻话语的一个要素,如何“加速新闻生产”贯穿在整个行业运行的核心逻辑之中。从现实性来看,在以实时、即时等特征为主导的新型信息传播格局里,速度暴力侵入并消解着传统新闻生产模式,新闻领域内部也逐渐兴起了对“技术”与“速度至上”的盲目崇拜之风,甚至成为当下信息生产的决定性思维。

  罗萨认为现代性加速造成人与世界之间形成了缺乏回应的异化关系,在新闻业领域内具体体现为空间、物界与行动三种异化现象。

  步入互联网时代,传统新闻网不仅难以覆盖媒体信息采集范围,而且呈现出“线上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新闻加速现象具体体现在信息采集空间的流动性加快,而记者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安东尼·吉登斯所言的“脱域”现象,即“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记者不再仅聚焦于某一特定空间做固定的新闻生产,而是在一天的工作中,广泛搜集线上信息,对不同地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来加工与报道。脱域生产模式逐步消解着媒介全球在地化,对信息的“泛化生产”要求记者更多关注全世界内重要新闻的生产,而弱化了对本地新闻的凝聚。这种信息生产模式不仅会造成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消解记者的职业成就感;同时也将导致记者对其所生产的新闻来源地缺乏感知与记忆,难以形成对这些空间的认同与归属感。

  媒体机构“专才”用人标准使得记者仅需擅长新闻生产中某一类生产工具即可应对日常新闻生产,且在长期媒体实践中将此工具纳入到自身职业身份认同之中。这一传统关系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异化现象,单一媒体记者不再适应于当下新闻生产规格要求,而拥有多种能力,熟练使用多种信息生产工具的全媒体(全能)记者成为媒体新宠。记者既有的新闻生产经验在高速率的创新之下会慢慢的变没有价值,不仅无法正确的操作这些新型信息生产工具,而且会在加速主导逻辑中将该问题归咎于自身能力不够。同时,由于技术迭代速度慢慢的变快,记者尚未对某一信息生产工具建立亲密联系,便已被新的生产工具所取代。如此高速率的技术学习与应用将使得记者产生工具学习焦虑感,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其造成挫败感,甚至形成对工具的厌恶与抗拒情绪。总结来说,就是造成记者与工具之间的异化关系。

  行动异化的第一层现象源于“物界异化”,记者在工具加速迭代过程中,对工具的学习仅限于其具体使用功能,而从未真正学会怎么样理解它们。这一问题将使得记者一直处在工具使用的“不确定性”焦虑感之中,而当技术超出记者控制范围,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时,记者对“行动的异化”感知将会更加明显。

  罗萨将另一种行动异化定义为“我们所做的事(即便是我们自愿做的事)并不是我们真的想做的事的状态”,这一异化的产生源自社会的竞争与加速。在竞争主导的生产逻辑之下,记者更多地被要求从事网络信息搜索与复制整合等流水线式工作,这极大地降低了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消磨了记者真正的新闻从业热情。与此同时,媒体机构为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特征,多以生产浅显、短小、碎片化的新闻产品为主,传统媒体时代的优质深度报道在当下逐渐式微。深度报道中的调查新闻耗费时间与物资成本比较高,难以满足媒体短期快速收益,继而导致调查性记者数量以及对自身职业认同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与问题,也就是“行动异化”的具体表现。

  “慢新闻”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卢斯将深度调查性报道和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报道都归为“慢新闻”,旨在修复新闻商业化和媒体市场化对新闻报道品质所产生的破坏性作用。在以“短平快”为特征的社会化新闻大行其道的当下,重新发掘“慢新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在新闻生产上摒弃“速度至上”的原则,以提升内容品质和思想深度为要义。其次,培养网民和用户慢速、深入阅读高品质新闻的习惯,以此来降低直至消除由“快传播”所导致的“新闻规避”和“错失恐惧症”等负面效应。

  21世纪以来全球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使西方理论家将对加速社会的“枪口”瞄准到加速运转的传媒系统及过剩的信息生产上。用英国社会学家拉什(Scott Lash)的话说,当下人们所处的信息社会就是加速社会的缩影,廉价而快速的新闻供给不仅远远超出人们的正当需求,而且削弱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反思能力。加速的信息社会最终为公众带来的是鲍勃·富兰克林所说的“麦当劳化的新闻”——媒体提供慢慢的变多制式的、可以预测的日常新闻。无论是信息社会还是加速的新闻生产,都亟需“解药”,使人类获得喘息。“慢新闻”的提出,其实就是新闻界对社会“加速”问题的回应。

  应当承认,当新闻界提出“慢新闻”时,其动机可能是好的。但慢新闻的话语建构却带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秉持的“反加速社会”立场相关。

  其一,“加速社会”本身是一个值得批判的概念。牛津大学两位社会学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更新换代并没有让英国人的时间紧迫感增加。这一实证发现从根本上挑战了加速社会理论的科学性。

  其二,就算存在“加速社会”,把“慢”当做唯一的解药也有极端化之嫌,与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相悖。对事件的快速报道并不一定影响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只要通过连续性的报道,就能够兼顾时效性和新闻深度。

  其三,与一些西方社会学家对加速社会的理论批判一样,慢新闻也选择对文化惯性和价值规律的潜在作用视而不见。几百年来,新闻的时效性与客观性是被所有新闻从业者共享的价值观。对于整个新闻业态而言,记者间的竞争不见得是坏事,因为竞争也会促使更好的、更及时的报道。

  其四,“慢新闻”与西方加速主义批判理论一样,陷入了对“慢”的效果假想。“慢新闻”之“慢”,意味着高品质的采访、高品质的信源、高品质的报道、高品质的呈现、高品质的流通和消费。但“慢”与“高品质”之间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关联。近年来国外新的实证研究对慢新闻的实际效果提出质疑。过分幻想“慢”的好处,容易忽视实际操作中“慢”的困扰。

  慢新闻在本质上是对“传统审美品位”的强调与复兴,其理论创新是有限的。如果非要找出它的“创新之处”,那恐怕就是它搭上了21世纪反全球化和可持续运动背景下“慢文化”的便车。21世纪以来国内外新闻学界普遍表现出一种“用新瓶装旧酒”式的知识生产文化。近些年建设性新闻、暖新闻等“X新闻”概念层出不穷,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新闻学界面对加速社会的无所适从和焦虑感。但遗憾的是人们选择用“加速”的知识生产应对加速社会,最终恰恰走向了其所反对的“加速的现代性”所表现出的肤浅。

  在加速的同时,减速(或者说“停滞”)也在发生。罗萨指出了五类不同的停滞。

  第一种是自然的或人类本身的速度限制,例如大多数自然资源再生产的时间,或者人类身心对信息的感知与处理过程。

  第二种是未加速的“孤岛”,或因地理位置,或因社会与文化隔离,总有一些角落尚未被现代化与加速化的浪潮席卷。

  第三种是作为加速和动态化之“未预后果”的放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代大都市里的堵车,为了加速移动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居然伴生着寸步难移的堵塞状态。同类的现象还有经济衰退。

  第四种与第三种相反,它是有意的减速形式。罗萨进一步分成两个情况,一是以减速为加速蓄力,二是激进的减速运动。

  第五种,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减速,就是加速社会本身内含的“停滞”。现代社会产生了系统封闭,历史走向终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速社会自身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结构性的停滞。

  通常而言,社会整体加速与局部的减速形成刀刃的两面,减速现象与其说逆转了加速现象,不如说成为加速中的必然副作用或短暂蓄力。

  今天的专题学习就到这里了~宝子们一定要理解性记忆哦。另外,“社会加速”除了可能单独考查,也有一定的可能作为背景与我们的新闻传播领域进行结合来考查,同学们在整理该专题时也要注意哦~加油!我们下期再见!

  [1]连水兴,邓丹.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究

  [3]国吉,赵海月.加速与异化的共鸣——对哈特穆特·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探析